作物学学科博士学位(海南专项)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0901 作物学
适用研究生层次:博士研究生
适用学科、专业:090102 作物遗传育种
一、学科简介
作物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其根本任务是研究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育种技术,发掘创新优异种质资源,培育优良品种,建立现代种子生产技术与管理体系;揭示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及机械化栽培耕作技术体系。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作物学这一传统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学科交叉与创新实践,使作物学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
作物学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由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种子科学与技术、作物生理学等二级学科组成。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主要研究作物生理生态、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耕作制度与作物可持续生产、作物机械化生产、作物信息技术等;作物遗传育种学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结合,主要研究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遗传规律与基因发掘、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杂种优势理论与应用等;种子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农作物种子发育生理与调控、种子生产及加工与贮藏、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等理论与技术等。
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是新中国建立后国内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含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作物生理学等二级学科。1984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博士点学科,1987年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成为国家“985工程”建设平台的核心学科,在2006年和2012年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
本学科已形成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5人,其中教授38人,博导4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青年千人计划”2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3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9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本学科是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学科之一,是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国家种子科技创新中心、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等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依托学科。
二、培养目标
博士生培养应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学术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学者和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坚持学术导向和高质量标准,促进博士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崇尚科学精神,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相关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能力。
3.在本门学科上具备基本的学术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教学能力等。能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并在所在学科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4.具备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开展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5.身心健康,具有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采取全日制培养方式。普博生基本学制4年,学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硕博连读和直博生基本学制5年,学年最长不得超过7年。
2.采取全过程异地培养方式,在海南完成全过程学习,并严格按照研究生培养规定和培养方案,完成课程学习、培养环节考核和论文研究工作。学分要求、环节考核、学位授予标准与本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