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博士招生学科介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博士学位(海南专项)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0903 农业资源与环境

适用研究生层:博士研究生

适用学科、专090302植物营养学



一、学科简介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是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中土壤(地)、养分与肥料、水分、生物质以及气候等自然要素和生产力决定的资源和环境属性对农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影响及其运筹控制的科学。该学科由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农业环境保护等二级学科组成。本学科以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土壤、水、养分及肥料和大气等制约农业可持续利用的农业生产资源和影响人类健康和自然变化的农业生态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现代资源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要基础科学理论指导,以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内的水、养分、污染物等物质迁移转化、资源高效利用及生态系统功能等理论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以实验室研究、田间研究及长期观测研究为基本途径,农化试验统计、土地调查分析评价、土壤农化分析为核心技术,遥感测绘与信息技术、土壤培肥改良、肥料试验与设计、水分养分资源管理和土壤污染与环境修复控制等工程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及健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完整学科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位点设置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养分资源管理与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和农业气象学5个学科。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均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1984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博士点学科,1987年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成为国家“985工程”建设平台的核心学科,在2001年、2006年和2012年国家级重点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本学科已形成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8人,其中教授31人,博导45人,在国内外学术组织兼任职务或国际国内高水平期刊担任编委30余人次,其中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为96.55%,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30人,约占专任教师队伍的51.72%;60.34%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青年千人”称号获得者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13人,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2个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拥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教育部111引智基地1个。本学科是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新洋丰作物营养与专用肥料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学科。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耕地保育、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地资源安全利用、气候变化应对与农业生产安全等研究方向。已经在盐碱地改良、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数字农业技术、根际养分过程与资源高效利用、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获农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多项。

上世纪90年代后,因我国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日益加大,工业发展中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满足农业高产中养分投入的土地负荷加重,我国农业面临满足生产需求的土壤、土地资源供应不足的挑战、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挑战,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脆弱性挑战等,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成为互为制约的矛盾,提供耕地资源生产力、促进农业环境洁净和保障气候变化下农业安全成为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必须面对的三大挑战。因此,以耕地生产力培育和提高、农业环境控制和农产品安全生产保障、农业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为三大中心任务的农业资源环境学科处于研究活跃发展和人才需求快速增长的农业基础科学一级学科,在我国农业科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本学科立足国际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以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为己任,充分利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科群的优势,瞄准国际资源环境科学前沿,构建农业资源及其高效利用科技平台,重点开展东北黑土地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低产田改良、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作物减肥增效、土壤污染与修复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研发一批技术产品进行转化推广应用,为实现耕地保育、化肥零增长提供技术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保障。

二、培养目标

本一级学科以培养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技术发展以及资源环境高层次科研、教学和管理人才为主。面向农业生产一线,瞄准国际学科前沿,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博士生培养强调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创新性研究,面向国家和地方农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围绕农业资源与环境这一宽广的学术领域,掌握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环境保护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解决农业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能力。应对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的巨大压力和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针对耕地生产力的培育与提升、化肥与农药减量增效、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农业环境控制与农产品安全生产、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应对等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前沿性、基础性和技术应用性的创新研究与教学,为国家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输送高层次人才、提供科技支撑和政策建议。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满足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服务的高级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热爱祖国,服务社会,遵纪守法,品行优良,学风端正,善于合作,勇于探究,务实进取的品德和风貌。

2. 掌握坚实宽广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熟悉本学科的历史沿革,把握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熟悉本学科领域前沿及相关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

3.掌握和运用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的野外调查、田间与实验室分析的综合方案设计和工作实施能力,掌握和娴熟运用至少一个学科方向的专门实验分析技能。

4.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和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独立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写作英文科学报告和论文;学位论文要有明显的创新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或应用价值。

5.身心健康。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采取全日制培养方式。普博生基本学制4年,学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硕博连读和直博生基本学制5年,学年最长不得超过7年。

2.采取全过程异地培养方式,在海南完成全过程学习,并严格按照研究生培养规定和培养方案,完成课程学习、培养环节考核和论文研究工作。学分要求、环节考核、学位授予标准与本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