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请使用IE9(或以上)、谷歌、火狐等现代浏览器。360、QQ、搜狗等浏览器请使用极速模式。
机构要闻

攥紧中国种子,发扬中国农大“久久为功”精神

发布日期:2022-04-13浏览次数:信息来源:三亚研究院

2022年4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图片来源:新华网)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国农业大学60年间,由起初的种子扩繁增量、选育加代、组合配制等环节逐步发展到分子育种技术,其中农大108凭借其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的特点,2002年至2012年累计种植2.6亿亩,增产粮食100亿公斤。农大108、农大3138、鲜食玉米等多项优质高产品种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竞雄和戴景瑞教授在三亚崖州湾南繁基地(1974年)

“农大108”玉米的培育者徐启凤教授

种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三亚研究院作为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的核心和科技攻坚力量,依托和服务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以种质创新和种业发展为导向,以国家战略任务为使命,通过项目牵引、开展联合攻关等方式,突破种质创新“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保障国家种子安全,助力我国种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姜沛民书记视察三亚研究院(2020年12月)

孙其信校长考察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2021年12月)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三亚研究院精准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谋划了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海南全健康研究中心、热带亚热带畜禽种质资源创新与开发利用中心三个重大项目。其中,国际玉米中心项目将瞄准国际研究机构,立足三亚,辐射全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及玉米高效育种技术,持续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充分发挥我国在玉米研究领域的优势,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建设中的“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2024年投入使用

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启动仪式现场

种优则粮丰,要端稳中国饭碗,就必须把种业搞上去。三亚研究院按照“共建基地、共享成果”的思路,拓展南繁基地580余亩,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智能系统、水利、滴灌等设施、设备和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保障,大幅提高科研效率,进而促成产、学、研良性循环,让南繁育种焕发新机。

加快种业振兴,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三亚研究院通过培养海南专项研究生,引进热带农业博士后和杰出人才,不断充实科研团队。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人才、南繁基地、实验室的联动发展,为加大种业振兴后备人才储备夯实基础,为实现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种源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2021级海南专项研究生开学典礼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三亚研究院将不负习总书记重托,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久久为功。


最新新闻

请关注公众号